本文作者
杜常生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5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在“英迪拉主义”的指引下开始加快吞并锡金的步伐。在印度吞并锡金的策动、实施和完成过程中,中美苏等大国反应及政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态发展进程。
一、 问题制造者:
印度吞并锡金及其原因
(一)从“王国”到“邦”的转化
锡金在清朝时称哲孟雄,为西藏的属地。1890年,清政府与英印当局签订《中英藏印条约》,锡金沦为英王最高权力下的土邦。1947年,英国退出南亚次大陆后,独立的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承了英印政府特权,以填补此地的权力真空。而对于印度来说,这一行为是违反国际法的,根据国际法,一个国家的个体权利和义务不能转移给继承国,除非条约对此有明确规定。1950年12月,印度强迫锡金签订《印度-锡金和平条约》,从法理上将锡金置为印度的保护国。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印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锡金的军事侵略。1966年,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开始着手为吞并锡金创造条件。直到1973年4月,印度政府开始对锡金实行军事管制。同年5月,印度强迫锡金签订《锡金协定》,该协定使印度完全控制了锡金的内政外交。1974年6月20日,印度当局操纵锡金议会,强行通过印度一手炮制的“宪法”草案,据此锡金将完全沦为印度的殖民地。1975年4月14日,印度就“锡金并入印度”在锡金举行全民公投。在97000名选民中,61133 人参加了公投,其中 59637 人投赞同票,1496 人投了反对票,这意味着 97% 的投票者同意将锡金王国并入印度。1975年5月16日,印度签署了宪法修正案,使锡金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结束了这个古老但鲜为人知的山地王国的独立存在。
(二)印度为何要吞并锡金?
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心脏位置,与不丹和尼泊尔一起构成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夹心地带。印度认为,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在战略位置上都属于印度北部边境,很容易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这种脆弱性直接危及其自身安全。锡金在中印边界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相当大的政治意义。同时,锡金处于印度和东印度之间的西里古里走廊的“卡脖子”位置,是连接印度东西的关键节点。印度要想对印度东部和藏南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就必须保证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也就是要控制乃至吞并锡金。
二、直接当事方:中国的反应及原因
(一)中国对印度的强烈谴责
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公然吞并锡金。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扩张主义者永远不会有好下场,印度政府也不例外。”同时,在1975年4月29日发表的一份政府声明中,中国强烈谴责印度最近对锡金的“合法吞并”,保证中国“坚定支持”“锡金人民”反对印度“扩张主义”的“正义斗争”。这是近几年来北京第一次通过政府声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对印度最高级别的批评。
(二)中国为何要谴责印度?
1.法理依据
印度吞并锡金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制定了法理依据。印度占领锡金的所谓依据是伪“麦克马洪线”,但中方坚持“麦线”是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的“非法条约线”。“麦线”虽然在《西姆拉条约》中以纸质文件形式出现,但从未合法生效。中方认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是非法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中央政府承认过。
2.道义责任
锡金人民对中国具有一定的认同感,锡金统治者的家族渊源实际上是西藏人。锡金土王曾承诺“无论好坏,我们都不会离开中国西藏的庇护”,并指出锡金在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与西藏的联系更为密切,锡金人民认可达赖喇嘛为其精神领袖。锡金国内部分民众对中国也存在着民族文化认同,所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有维护锡金独立自主的道义责任。
3.现实处境
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内乱时期,再加上中苏交恶,苏联支持印度吞并锡金,因此,中国无力援助锡金。所以除了发表声明表示“绝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吞并”之外,中国并未向锡金提供实质性的政治军事援助。谴责成为当时中国与印度战略竞争的战略性“话语武器”,成为打击印度、建构印度行动非法性、分化印苏同盟与赢得国际支持的主要方式。言语揭露印度政府的本质是当时中国政府基于现实处境的选择。
三、间接参与者:苏联的反应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苏印特殊关系”进一步发展。1973年,印度挟第三次印巴战争胜利的余威对锡金实行占领,并于1974年在取得苏联“外交默认”及背后支持的情况下加紧了吞并锡金的步伐。
(一)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支持
1.加强军事同盟关系是苏联的介入方式
1971年8月9日印度同苏联签署了为期20年具有军事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勃列日涅夫定义此条约为“第一个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和亚洲最大的爱好和平国家之间的条约,对发展苏印双边关系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并称这个条约“具有国际意义”。据此条约,苏联会公开在外交、宣传和物质上支持印度,苏联的实力和政策会有效地服务其盟友。军事同盟成为苏联介入南亚的途径,印度业已成为苏联扩张主义和苏联领导反华包围的工具。同时,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人们对苏印条约重要性的重新审视。
2.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舆论支持
为了帮助印度与国际上的谴责对抗,“莫斯科社会帝国主义者毫不知耻的把印度吞并锡金说成是‘民主力量’的胜利”。苏联塔斯社的报道中,把世界人民对印吞并锡金的正义声讨说成是“干涉印度的内政”。莫斯科《真理报》指出“中国在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下,中国领导人正在亚洲大小国家尤其是在印度及其邻国间播下敌意和不信任的种子”。在莫斯科的语境里,锡金被认为是中国反印运动中的一个主要目标,还污名化中国“恶意反苏”。同时,莫斯科还对北京在亚洲的所谓“制图侵略”进行指控。莫斯科对中国的言语攻击及对印度的舆论支持,都服务于其在南亚的政治利益。
(二)苏联为何要支持印度?
中苏关系恶化后,无论是基于美苏在南亚次大陆的争夺,还是在苏联对中国实行的遏制战略中,印度都成了苏联重点拉拢的对象。苏联在“打开印度洋走廊的梦想”激励下,充当了“印度扩张主义幕后的老板”,以求印度服务于其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博弈和角逐。同时,印度也积极寻求苏联的帮助,由于印度与中国、巴基斯坦等邻国之间存在边界问题,为了寻找“靠山”和支持,印度一直视苏联为其战略上的亲密盟友。因此,苏联积极支持印度吞并锡金。
四、均势平衡者:美国的反应及原因
(一)美国的政策选择
1975年4月16日,美国国务院在给驻印大使馆的电报中总结道:“我们业已完成了对锡金局势的审查,并决定继续坚持基本的‘不干涉政策’。”美方认为,自锡金问题开始以来,其采取的“不予置评”的做法是正确的。虽然美国政府公开批评印度或者支持锡金要求联合国调查,可能会受到尼泊尔、巴基斯坦或中国的欢迎,但他们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唯一的结果将是与印度产生新的且严重的双边问题,并有可能加剧喜马拉雅地区的紧张局势。
(二)美国不干涉政策出台的战略考量
1.对中国反应的研判
1973年4月10日,美驻印大使馆给国务院的电报中写道:“在印度政府接管锡金并任命印度官员为锡金首席行政官后,锡金似乎正在平静下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会对锡金的发展态势作出反应。”印度外交部东亚事务联合秘书帕兰杰佩(Paranjpe)认为,“在中国似乎有意逐步改善与印度关系之际,中国不太可能在锡金问题上小题大做”。美国中情局还预测道:“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不太可能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援助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任何南亚国家以抵御印度的攻击。中国可能会继续按照原则行事,就像在印巴冲突时那样,在不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避免与印度产生直接的军事接触。”
2.对印锡形势的研判
对于印度与锡金的发展态势,美驻印大使莫伊尼汉(Moynihan)研判道:“我认为,现在将会发生的是,印度政府将像以前一样由一名印度行政长官掌管锡金。……根据1950年与锡金签订的条约,印度控制着锡金的防御、外交、商贸以及对外通信。印度人可能更愿意保持现有的条约关系,而不是进一步将锡金完全纳入印度宪法框架。”但后期事态发展表明莫伊尼汉的研判出现偏差,印度并不满足于“现有条约关系”的制度约束,而是要完全吞并锡金。偏差的出现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也疑惑道:“印度的政策非常奇特。例如,他们已经很好地控制了锡金这个小王国,为什么还要吞并它?”
3.对美国利益的研判
简报备忘录《印度与锡金的合并》中表明:“印度吞并锡金并不直接关涉美国利益。我们从未质疑过印度对锡金的保护权力,印度赋予锡金的新地位也没有提出美国对一个现有主权国家负有直接法律责任的问题。尽管如此,美国公众还是对锡金问题感兴趣,因为乔格亚尔迎娶了美国社会名流霍普·库克(Hope Cooke)。”(可能会有一些领事利益,但没有其他利益。)
由上可见,在中印“锡金问题”中,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对问题发展的态势及南亚地区的战略形势进行了研判和评估,最终选择了“不干涉政策”,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于非战略要地采取“维持均势”的基本方针。美国对锡金问题的反应及政策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利益考量后而采取的博“势”取“实”的“平衡术”,以保证卷入南亚的主要域外大国的“活动”获得某种平衡。
余论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是侵犯国家主权的严重不法行为,以此取得的领土是缺乏法理依据的。虽然目前中国已默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但中国与锡金接壤的地理位置仍具地缘敏感性,2017年中印“洞朗危机”的起因就是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划分问题。由此可见,锡金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印度仍将长期将其视作中印边界的极端敏感与重要区域。同时,印度吞并锡金是继1971年南亚危机后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又一次地区性危机,也是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又一次“均势演习”,锡金的事件表明大博弈在喜马拉雅地区仍然存在,如何在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是中国需要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