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NOTICE

中心资讯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资讯

2018年“一带一路”与能源经济合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  点击率:1227

10月30日,“一带一路”与能源合作研讨会在武汉大学边海楼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联合主办,共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近二十名专家、学者参会。


auto_2335.png

(与会嘉宾合影)


在开幕仪式上,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致欢迎词。他强调能源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能源优化配置,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讨会以讲座和青年论坛的形式展开,与会嘉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如何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能源效益,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报告。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auto_2336.png

韩国仁荷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崔龙录教授的发言主题是:Challenge for the New frontier of the One-Belt, One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倡议新领域中面临的挑战)。他首先从贸易投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经济效益:2014-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46.4亿美元。中国也吸引了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从2014年到2017年,这些国家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了276亿美元。从2014年到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年度货物贸易额保持在1万亿美元左右,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崔教授认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体现了亚洲价值观,有助于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的挑战,例如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南海的争端、来自其他国家的敌意等,而建立亚洲价值观,寻找亚洲价值观和亚洲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际合作十分重要。


auto_2337.png

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苏斌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一带一路”与能源经济合作。他介绍了中俄、中巴的能源项目投资和能源合作,强调能源互联互通和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在2018年10月18日,“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中,习近平强调,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我们愿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为推动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希望与会嘉宾就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和促进全球能源变革等重大问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推动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此外,苏教授简单分析了国际期刊近期发表的“一带一路”和能源相关的文章,分享了此领域学术研究的各种方法、视角和宝贵结论。苏教授认为可以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历史层面、未来层面、方法层面和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等角度来进行“一带一路”与能源合作的课题研究。


auto_2338.png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周茂荣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的内容特点及展望。《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是中俄双方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关注贸易新议题和开辟合作新领域、促进部门合作和构建合作机制。针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济一体化,周教授提出三项对策:一是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成员国共同努力,把《协定》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让事实为提升双方经贸合作水平作证明。二是借鉴东盟从低层次一体化安排起步,逐步升级经济一体化程度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就关税削减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展开谈判,力争开启区域合作新进程,为未来建立自贸区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对“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倡议研究,促成更大范围自贸区的构建。

 

auto_2339.png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施训鹏教授的发言主题是:Will BRI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一带一路”倡议会导致环境恶化吗?)。他通过经济学数据模型的分析,反映了中国在产能合作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和产能合作的部分分工转移、产业空心化和中国在高端市场的分工比重较低等现象。他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和结论:一是一带一路并不一定导致环境变化;二是发展必须融入到全球化中,首先实现工业化;三是要解放思想和制度先行,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待发展中的合作国家需要迂回而行,切忌为了追求效率而单刀直入。


auto_2340.png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齐绍洲教授的发言主题是:Is energy efficiency of BRI countries catching up or falling behind? Evidence from a panel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效率是否提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他以TFEE为研究模型,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效率的增长或落后情况。他发现研究对象中60个国家总体数据是收敛的,收敛的速度随着TFEE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当TFEE增长速度低或者为负数时则不显示收敛;TFEE增长率高时,在高收入国家收敛速度高于低收入国家。他强调:一带一路国家的研发创新能力特别是吸收能力有待提高。对此,齐教授认为各国经济发展不跨过一定的门槛,能源效率很难提高;应当注重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速度;落后沿线国家通过贸易投资提高吸收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


auto_2341.pn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覃飞的发言主题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提高企业业绩水平?他提到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因此选择该题目以观察政策成效。他的理论依据分别有准自然实验划分依据、DID政策实验设计、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的设定,其数据来源主要是wind数据库。最后,通过模型分析,他认为一带一路显著提高了企业业绩水平。


auto_2342.png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崔静波的发言主题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政策与低碳技术创新。他提出这一问题相关的研究领域包括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和能源气候政策,相关的方法论则包括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策略。他还提到欧盟的低碳创新模式,希望能够为一带一路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此外,崔静波副教授还提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气候政策与低碳创新的关系、绿色经济与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与低碳创新、地区碳减排与低碳创新等,期待大家能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auto_2343.png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的博士后毛海欧的的发言主题是:Doe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urt Node Countries?(一带一路是否有利于沿线国家?)她从贸易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影响。毛博士提出目前为止,已经有约274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倡议中,但在国际社会中对该倡议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人认为它将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人批判它是一种政治战略。在经过了收集数据与实证分析后,她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且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增加,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对北非,中亚和东亚经济体的积极影响较小,对其他地区积极作用较大。


auto_2344.png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的讲师程思的发言主题是:碳排放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潜力与影响因素研究。她认为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共建共享绿色“一带一路”的现实需要。在商务部官方数据与第三方数据中,她选择了“中国全球投资追踪”这一数据来源,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例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效率寻求、战略资源寻求等。她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对沿线国的投资潜力和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总体、高碳密集和低碳密集行业直接投资潜力不断上升,双边投资协定、金融成本和贸易成本是影响中国对沿线国的投资潜力的重要因素。


auto_2345.png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讲师谭秀杰的发言主题是:投资协议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投资协定异质性的分析。2015年中国OFDI(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跃居世界第二,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迎来更大发展。谭秀杰博士提出双边投资协定内容主要有投资界定、准入与待遇标准、政治风险保证与争端解决四方面。他首先提出两个假设,一是BIT(“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OFDI,二是BIT对东道国制度具有替代效应。经过实证分析后,他认为两个假设都成立,但争端解决机制对东道国制度的替代作用不明显。


auto_2346.png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徐佳的发言主题是:贸易开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她首先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基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和制度质量等因素基础上的绿色技术溢出门槛效应?随后,她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上述四个变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都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且沿线国家基于四个门槛产量的通过情况有所不同,相比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更有利于促进相关国家的绿色技术进步。



(图文:付姗姗  张卉  秦媛昕   审校:谭秀杰  毛海欧)




Copyright©2015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 · 武汉武昌 · 珞珈山 邮编:430072 Tel:027-68756726 FAX:027-6875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