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NOTICE

中心资讯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资讯

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7日  点击率:18590

3月18日至19日,“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科技、政治与法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中心召开,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日本、巴西、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齐聚一堂,从科技、政治与法律的角度探讨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开幕式上,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敏友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大会召集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刘能冶博士作会议介绍。他指出,气候变化对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类活动日益延伸至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地区。如何发展现行国际法以规制两极地区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实现极地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难题。他还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逢北极公海渔业谈判在冰岛举行,可谓恰逢其时。

 

图片1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敏友教授致开幕辞

 

本次研讨会紧密围绕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这一前沿领域,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场面精彩纷呈。美国斯坦福大学卡桑德拉·布鲁克斯(Cassandra Brooks)博士讲述了南极海洋保护区达成的艰难过程,指出南大洋是资源竞争的前沿地带,南极海洋保护区是经济与政治利益不断博弈的结果。她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持有相对政治立场国家的科学家们在南极却能很好地展开合作,科学合作促进了政治合作。布鲁克斯博士最终总结道,外交磨合、科学合作、媒体舆论和公益组织共同推动着南极海洋保护区的不断向前发展。

 

图片2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桑德拉·布鲁克斯(Cassandra Brooks)博士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秘书处科学主管凯斯·瑞德(Keith Reid)博士介绍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对南极磷虾捕捞的治理,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该公约通过建立事先通知、实时监控、数据报告与分析等机制对南极磷虾捕捞进行管控,并有了很多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经验。他指出,未来如何缩小南极磷虾捕捞的时空范围,如何在南极鱼虾总量和可捕捞量的范围内对捕捞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如何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旨落地,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auto_1784.jpg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秘书处科学主管凯斯·瑞德(Keith Reid)博士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大卫·范德兹瓦赫(David VanderZwaag)教授从现实和未来角度对北冰洋中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治理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目前在北极地区,两个维度的合作机制并存,即全球性合作机制和区域性合作机制。关于全球性北极合作机制,他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制定了一个很好的框架,提供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和准则。关于区域性北极合作机制,他认为北极理事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范德兹瓦赫教授经过研究认为,未来北极中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治理面临五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商业捕鱼的管控问题,二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未来发展,三是北极海洋合作未来的不确定性,四是如何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建立一套具有约束力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五是北极沿岸国大陆架划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最后,他总结道,北极中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包括沿岸国在内的全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

 

 auto_1785.jpg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大卫·范德兹瓦赫(David VanderZwaag)教授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刘能冶博士对中国的北极政策及其对北极公海渔业的影响做了全方位的论述。他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极地政策的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大部分学者从安全视角出发,同时由于其无法阅读中文政策文献以及与中国政策制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部分依靠二手资料,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具有误导性。中国有兴趣积极参与极地治理,但并不存在推翻现行机制的意图。中国支持美国主导的北极公海渔业谈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auto_1786.jpg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刘能冶博士

 

中心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所教授秦天宝及其博士生张庆川就其团队对中国公众、尤其是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对罗斯海海洋保护区有关认知的调查作了报告。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南极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对中国远洋渔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活动区域(约占82%)和捕鱼设备(约占18%)两个方面。调查还发现,虽然多数公众认为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可能会对中国远洋捕捞活动产生一定限制,但他们依然对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保持积极态度。另外,根据调查,目前中国公众对国际法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公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电视、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了解相关信息。调查报告最终建议,我国政府应采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国际法的普及力度,从而使公众不仅对国际局势、也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义务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

 

此外,澳大利亚南极局前局长托尼·普瑞斯博士(Tony Press),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极与海洋研究中心英迪·霍奇森-强森博士(Indi Hodgson-Johnson),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内森尼尔·滕博(Nathaniel Trumbull)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稻桓治助理教授、巴西巴西利亚大学卡瑞娜·奥利维拉(Carina Oliveira)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程保志副研究员等也围绕极《南极条约》、《南极海洋生物养护公约》、俄罗斯北极保护区的有关问题、北极理事会对于北极渔业管理的作用、南极与国际海底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比较、中国的北极政策、极地渔业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进行了研讨。

 

经过一天半的激烈研讨,大会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意犹未尽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预计将于年底由国际知名出版社结集出版。

 

(来源: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Copyright©2015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 · 武汉武昌 · 珞珈山 邮编:430072 Tel:027-68756726 FAX:027-68755912